栏目导航
“石化版莫奈花园”是怎样炼成的
发表时间: 2025-04-29 21:00:51 来源:废水治理
站在金陵石化1万平方米的大绿坡上,28岁的摄影师林悦调整无人机镜头,将画面定格:起伏的草坪如绿色波浪般延伸,海棠如霞、樱花如雪,高耸的炼塔、交错的管线在远处勾勒出独特的天际线。“确定不是特效?”“石化版莫奈花园!”这条被顶上热搜的短视频,让这座曾堆满建筑废料的荒山重生故事走进公众视野。
大绿坡的变迁,恰是这家年加工原油超千万吨“炼化巨头”绿色转型的缩影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近10年,其原油加工量增长28%的同时,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90%,其中二氧化硫减排99%、氮氧化物减排96%、化学需氧量减少75%、氨氮减排99%。这场绿色逆袭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?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厂区。
4月7日上午,金陵石化污水处理场提标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,工程运输车辆有序往来穿梭,高耸入云的机械不停地起吊施工材料,“大长臂”天泵快速地输送着混凝土……
这是南京首个城市型炼厂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项目,投资金额近6亿元。“考虑到地域限制,改造需在不停产前提下,分期切换处理单元,在原址上边拆边建。”项目负责人指着施工图纸向记者介绍。
砸下6亿元,能为公司能够带来啥?“厂区污水原先全部混在一起处理,效率低下。改造后,污水采取分系列解决方法,不仅提高处理的准确性和稳定能力,还能大大降低处理成本。”金陵石化安全环保部副经理曾波说,项目建成后,厂区污水回用率预计可从60%提升至80%,“按一年2000万吨的用水量来算,每年可节水1000多万吨,相当于南京10万户家庭年用水量。”
对于含盐量较高的污水,金陵石化也有“新招”。前不久,企业催化脱硫脱硝废水零排放项目正式完工,该项目新建一套废污水处理设施,为全国石油化学工业系统第一套高盐水处理装置,通过废水预处理、蒸发结晶等工艺技术,分离出的硫酸钠成为工业原料,除盐水则循环利用,实现废水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。
舍得投入,不单单是在污水上。记者获悉,“十四五”期间,金陵石化围绕废水、废气和固废处理实施近零排放改造,计划实施23个项目,预计总投资近20亿元。
“不是企业消灭污染,就是污染消灭企业。”曾波表示,近10年,企业已先后投入47亿元实施安全环保提标和能效提升改造项目300余项,投资超3亿元进行绿电扩能改造,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指标全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。
4月10日上午,金陵石化常减压装置电脱盐罐区,技术员秦文静正拿着LDAR(泄漏检测和修复)检验测试仪器在现场例行巡检。走了一圈后未曾发现异常,她用防爆手机对着装置上的二维码标识轻轻一扫,完成了检验测试的数据的系统上传。
这样的“捉妖”场景每月都要在金陵石化上演超百次。一座石化企业阀、泵、接头等设备密封数量巨多,由于松动、变形等原因引发的随机泄漏排放点多、面广、分散,硫化氢、有机硫等异味污染物常与VOCs(挥发性有机物)泄漏伴生排放,目前最佳实用控制技术就是LDAR。
“早在2011年,我们就在石化行业率先采用这项技术,投入近200万元,购买了20多台LDAR检验测试仪器。”金陵石化信息化与计量中心副经理梁维彪说,企业还成功开发投用LDAR数据传输系统,实现从检测任务分配、现场扫码检测、数据智能传输、漏点报警、统计分析等全过程管控。同时,LDAR检验测试仪器与防爆手机连接,现场扫描二维码,检验测试的数据即可自动记录并实时上传。
目前,金陵石化已对所有涉VOCs生产装置和罐区的密封点、LDAR组件标识牌逐一建档,完成标准化密封点80多万个,悬挂二维码密封标识牌近6万个,拍照、编辑组件照片6万余个,建立了标准化LDAR密封信息库。
诸如此类的创新与探索,在金陵石化层出不穷。新增硫黄回收装置,借助全国首创的“超级克劳斯+氨洗工艺”技术,装置单质硫回收率提高至98.5%以上;建成国内石化行业首个碳排放监控系统,连续4年市场化交易认购绿电超1亿千瓦时;现代大气走航监测车对重点区域、重点工艺废气实现定点精确分析,仅需5秒钟就能发现并锁定污染源,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管控异味。
走在金陵石化厂区内,除了各式各样的大装置,记者还看到了一群“奇怪”的人——他们身穿工作制服,站在原地不动,手却不停向鼻子挥舞着。
这是在干啥?金陵石化安全环保部环境保护室主任吴阳解释:“这是我们的嗅辨师,一共有15人,持证上岗。他们靠鼻子‘嗅’出异味气体的种类与浓度,为查找异味污染源收集第一手资料。”
今年3月21日,储运部嗅辨师张钰瑶在炼油四部3号催化裂化装置丙烯精馏塔中间泵进行日常检测时闻到油气味,VOCs仪现场检验测试发现数值超标,便及时会同技术人员修复漏点,防止VOCs逸散。
不仅是员工,金陵石化附近的每个居民都是“环保监督员”。“我们主动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监督,让3万周边居民变身‘云监工’。无论是职工还是附近居民,甚至是路过者,第一个举报成功奖励都是一样的——100元手机费。”吴阳说,这两年,为调动公众积极性,他们还将举报奖励提升到200元。
这种良性互动,也倒逼企业将生态管理延伸到每一个细节。“以前每年至少接收环保举报七八十起,如今仅不到10起。我们最终目标是要做‘看不见的工厂’。”金陵石化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当周边居民从“找茬者”变成“共建者”,绿色发展才算真正扎根。